中國扔下原子彈 或炸飛全球30萬億傳統汽車產業
2017年9月27日,從工信部獲悉,《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正式發布,據悉,該政策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
中國,這個世界第一汽車大國,按下了全力奔赴電動汽車時代的加速鍵,猶如向擁有30萬億產值的傳統汽車產業扔下一顆原子彈,全球歷史上最大的產業變革拉開序幕。
“雙積分政策”的實施,意味著傳統車企在中國每生產一輛燃油車,就必須拿出一定比例的錢用于購買新能源積分,比例將越來越高。而每生產一輛電動車,除了獲得正常的收益外,還可得到傳統車企的補貼。
這幾乎是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單一國家產業政策,各國最高級別的政要為之進行長時間的反復磋商、溝通和協調。它的出現勢必在根本性上改變全球汽車產業、全球能源產業的格局。并為未來全球交通產業、AI產業、芯片產業的變局奠定基調。
很多年之后,實現中國夢的我們,回望歷史,再評估這一政策時,才會真正發現它巨大的歷史意義——電動汽車,才是中國支柱產業升級的入口之戰。
戰略抉擇
汽車產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是中國最高決策者的戰略決定。這一抉擇,除了使得中國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環保先鋒飽受贊譽外,還是中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更是中國汽車產業、AI產業、芯片產業崛起的需要。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中國的能源安全依賴通往俄羅斯的幾根管道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幾條可憐的航線維系。這種串聯式的能源供給方式,只需要掐斷其中任何一個點,整體供應就會中斷。為保護輸油生命線,需要在幾乎所有的沿線投入保護力量,這幾乎不現實。任何國家只需在中東、新加坡、菲律賓等幾個點做點手腳,就會影響中國的能源戰略安全。
截止2016年,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3325萬噸,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只能維持34天。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消耗石油5.4億噸,63%靠進口,其中56%的燃油由交通運輸行業消耗。
假設中國有2億輛電動車,每年平均跑1.5萬公里,百公里電耗為15度,則每年電動車的整體電耗為4500億度,僅占整體電力消費的不到8%(2016年中國的電力消費總量為5.8萬億度)。
此外,電力的供應不需要依托外部管道和航線“輸血”,在內部呈網狀結構,有無數個發電節點,又是循環供應。除非是地毯式破壞,否則不會被切斷,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著重要意義。而中國在循環能源的投資總額長期位居全球第一,意味著火電的占比在未來也將會持續降低(當前火電占比為74%)。
突出重圍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歐、美、日、韓等汽車行業組織聯名致函中國政府,強烈反對“新能源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幾經反復。但是,堅定的中國政府依然將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的著地點落在了半年之后的2018年4月1日,而新能源積分的結算,則延遲到2019年開始。
截止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00萬輛,中國占到100萬輛。今年截止到目前的全球100萬輛的銷量里,中國占半壁江山,且幾乎100%為本土車企所生產和銷量。
國家能源局數據,2016年中國建成公用充電樁10萬個,累計為15萬個。而整個歐洲的總量為10.6萬個,美國為4萬個,日本只有2萬個。
實現電動化之后,智能網聯的技術才能發揮作用。截止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互聯網強國,在產業鏈條上,在核心技術上,在人才儲備上,只有美國的硅谷能夠匹敵。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和智能網聯的優勢疊加后,可在競爭中實現反超。智能汽車,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決定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AI技術、芯片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核心技術的集中載體。智能汽車的勝利,就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勝利。
當世界最大的汽車國家開始全力推進汽車的電動化的時候,任何車企,只能跟進,這一趨勢,不可阻擋!
躍迪集團擁有年產能已達13萬輛新能源汽車,全程采用機器人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平均每3分鐘生產一輛電動汽車,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銷售機構遍布全國,擁有高水準持續供貨和敏捷的全方位服務能力,成為了真正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領跑者”和“電動警務用車標桿企業”。
躍迪集團秉承“選擇躍迪,共享繁榮”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自主獨立研發、精益求精的精神,并根據市場的需求,研發產品向年輕化、時尚化、智能化方向不斷發展,打造更安全舒適、環保的電動汽車產品。讓躍迪電動汽車成為越來越多人綠色出行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