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是時下越來越多中國家長為孩子選擇的教育方式之一。資料顯示,目前在國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已近55萬人,其規模還在以每年30%的幅度快速擴大。但與此同時,留學生回國與出國人數“逆差”逐漸縮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學成之后回國發展。
顧卉妮就是千萬海歸中的一員,曾經在新聞界闖出一番天地的她,如今選擇深耕留學咨詢,幫助更多中國學生去往理想的海外高校接受教育。

曾經的明星級記者
如今用另一種方式影響他人
顧卉妮在2011年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先后供職于《南華早報》和《紐約時報》,參與的報道在2013年奪得兩項普利策獎。
她的履歷中,有著許多新聞人難以企及的光環。哥倫比亞大學是新聞專業的殿堂級名校,《南華早報》和《紐約時報》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英文報刊。
談及這段精彩的職業生涯,顧卉妮坦言記者是一個特別鍛煉人的職業。“做記者的時候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你找10個人,一個都不開口很正常,你找100個人,一定會有人開口;沒有人開口,只是沒有找得足夠多。”以過人的毅力取得別人無法獲知的信息,并轉換成獨家報道,這種榮耀感曾經包圍著她。
在新聞行業獲得一系列榮譽之后,顧卉妮并沒有放慢腳步。她選擇了轉身,開始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去影響他人。
靠著熱情
幫助年輕人擁抱世界的精彩
如今顧卉妮的身份是ZoomIn筑明教育的創始人。談及如何闖入這個行業,顧卉妮說這緣于一份兼職,當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的她因為自己的名校海歸身份,受雇于一家留學機構做兼職,為那些有志于出國深造的孩子答疑解惑。
顧卉妮很快發現,許多中國年輕人都和曾經的自己一樣,在出國留學這件事情上感到很迷茫,中美教育之間巨大的鴻溝讓人難以捉摸。雖然自己從小就是尖子生,但出國這條路卻異常坎坷,在被哥大錄取前,顧卉妮幾度折戟,一度想要放棄。
所以當有機會和那些準備出國的學生交流時,顧卉妮的熱情被完全激發了出來。“我那時天天卯足了力氣告訴學生們大洋彼岸那邊所有的情況,巴不得每個人在走之前都已經充分做好準備。”

靠著一股熱情轉換行業,但變換角色并不容易。逐漸,顧卉妮發現留學教育行業雖然看起來規模很大,但實際上并不在一個良性互動的狀態中。
于是,顧卉妮決定自己創業,打造一家“不走尋常路”的留學服務機構。“雖然這是一門生意,但我想從很小的地方開始,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來。”
人生需要真實
靠運氣得到的東西只會成為束縛
新聞專業出身的顧卉妮對真實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在《紐約時報》工作時,她參與的關于蘋果供應鏈問題的報道曾獲得2013年普利策獎最佳解釋性報道獎。為了最真實的內容,顧卉妮結識了一百多位工廠工人。“在終獲普利策獎的那些報道里,靠運氣得獎的幾率幾乎為零。只要進了最終提名的事件,無一不是經過了米其林三星標準般的考驗。”

《紐約時報》總部大樓
對真實的堅守始終伴隨著顧卉妮,無論是采寫新聞,還是提供留學服務。
“絕大多數留學服務都停留在'來料加工’層面,從家長那里拿到孩子的資料,根據申請學校的要求組織材料,以近乎命題作文的方式提供服務。”在顧卉妮看來,那些看似高效的代筆服務,雖然可能有助于學生獲得理想的大學申請結果,但往往與學生自身的實際條件并不匹配,加上中外文化環境和教育體系的差異,會讓學生在入學后難以融入,不僅沒能破繭而出反而增加了束縛。
所以,力求真實是顧卉妮創業的首要原則。她和同事們會為每個學生積累數十萬字的資料,來作為他們申請學校的背景素材,這在其他機構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自信,堅持
即便自己是那1%
堅持真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顧卉妮選擇的方式常常會遇到非議和不理解。最直接的阻礙來自于家長,“家長覺得尋找專業機構的服務,就是奔著結果來的,這是人之常情。”
為此,她和同事們苦口婆心地和家長解釋,“有時候家長甚至覺得我們在'策反’孩子,莫名背鍋的同時也會很恍惚,懷疑自己何必如此較真。”不過最后顧卉妮仍然選擇堅持,因為她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用顧卉妮的話說,她采取的方法在整個行業里可能市場占有率還不到1%。即便自己是這1%的存在,也始終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像當初做新聞報道一樣,只要方向是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終有一天會浮出水面。

ZoomIn課堂
保持自信并不容易。“2013年開始,微信的出現讓信息交流成倍速的按下快捷鍵。以前家長身邊是十個'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加幾個微信群,身邊可以有成百上千個'別人家的孩子’。”
為此,顧卉妮保持著每個月與家長進行一次分享會的工作模式,這有助于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溝通仍然占據了大量的時間,甚至是連軸轉的通宵達旦,但如果沒有樹立自信心,一切都是零。”
尊重個體的選擇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其實很多學生自身的能力很強,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和視角。”現在的中國家庭在選擇孩子的出國方式上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這些曾經冷門的專業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國人的面孔。
“教育是為了實現人,而不是讓人掉進教育的套里。”顧卉妮坦言這個行業套路很多,有的人可能壓根沒有認真看學生的資料就直接提筆上陣寫材料,在時下大熱的頭腦奧林匹克國際大賽上,屢屢出現多支中國參賽隊伍提交的方案幾乎相同的情況。“人是千人千面的生物,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這不是一個可以用套路就解決的問題。”
不過在顧卉妮看來,中外的教育制度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中國的教育體系之下,學生的執行力、競爭意識都更強。“留學的目的不是要選擇一個更好的,而是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這和做新聞的道理是一樣的,記者時刻需要提醒自己,不能用簡單的二元論來判斷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的對錯。”
做記者的時候,顧卉妮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大牌導演、金融巨賈、工廠工人……她努力發現每個人身上的新聞價值。現在則是每天和不同背景的中學生交談,挖掘他們身上那些或許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敲開優秀大學之門。

顧卉妮與她的學生
很多人都會問她為何放下曾經的光環選擇轉行, “都是挖掘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從大的邏輯上來說是相通的。” 在顧卉妮看來,雖然轉換了行業,但仍然是在不停地“讀人”。
既然做的是不斷與他人交流的工作,那么自信、真實、尊重每個個體的多樣性就是必備的素質。顧卉妮輔導過的學生常常把她當做朋友,甚至是遇到負面情緒時的“樹洞”。和身為記者觀察、記錄別人的生活所不同的是,在投身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記錄,還增加了許多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經歷。這些真實而充滿力量的故事在顧卉妮的人生中仍在繼續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