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媒體看大通”,要分享的是踢車幫帶來的上汽大通D90的深度試駕體驗。
作為上汽大通首款乘用車,通過越野能力+空間巨大這樣的細分產品力,讓它有著精準的市場定位。想進一步了解的小伙伴們千萬不要錯過本期內容哦!

導讀
在試駕D90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上汽大通一無所知,之前關心過它唯一的原因就是:買大通,送滬牌。
是的,就是因為與實打實的利益相關,而對于上汽大通D90,想來關注它的人也大抵是因為需要得到一輛實打實的產品——我們心底里都期待著有個能代表自主品牌的企業,或者哪怕有這么一款車型。
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當聽到自主之時,毫無意外地都會考慮實用性、經濟性,這些要求都毫無例外涉及利益——不僅是汽車這個產業。

D90有個C2B概念,很多配置都為定制化,包括這個前臉格柵
這短短十幾年,自主品牌起起伏伏,沉沉浮浮,每個人都看在眼里,誰也不瞎,但你是不是就像紫霞仙子一樣在等待那朵七彩祥云?
于我而言,同樣如此。而大通的出現,并未讓我覺得它會是那朵“七彩祥云”,至多期待它可能是一朵美麗的云彩。一切因為目前我們所有的汽車產品,其定位均很難脫離“滿足現實生活需求”這個枷鎖,所以也無法質變為萬里無一的“七彩”。

側面設計相當出彩,軸距2950毫米,注意側窗面積也非常大,視野很好
所以,在前來試駕的路上,世故的我不再期待驚艷,因為驚艷就像愛情一樣。而假如D90能做到真,我就很滿意了。但試駕后所謂的我滿意又能代表什么?又能意味什么?我知道它還遠遠不夠,各位看官也肯定是一個問號接更多的問號。
的確,數次油耗門、剎車門、斷裂門、PPT門事件,可以看出汽車是多么具有社會新聞性,祥云還是烏云又是多么地不確定性。且不說事情真相,反正至少導致了自主品牌離“真”越來越模糊了,而我們消費者也不得不在各種事故中越來越世故。

再來一張正側,但大家要的肯定不僅僅是美麗的外表以及相應的美景
如今各種新車頻繁發布,但不管是用了新名稱還是大幅更新換代,其平臺大抵有數,其技術大抵雷同,其定位大抵延續,所以心里早就大概有個定位了,總歸七七八八。而此次莫說大通D90,連MAXUS這個名稱對我都是有些陌生的——假如有人聯想到LEXUS,那也是正常的。

大通的英文是MAXUS,無所謂了,但至少在D90上體現了“MAX US”
所以D90會以何面目示人?我很感興趣,而我之所以對一個自主品牌,一款車感興趣。原因很簡單,沒接觸過。
它的商用車我沒有任何概念,V80、T60、G10只是字母和數字而已,D90在我心中不同,這款乘用車,這款非承載式SUV,它就是大通,它就是上汽,它就是新的自主之路。但實際上也打定了沒什么不同的底,因為假如D90是“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有所謂嗎?也無所謂不是。

在這就可以說,試駕后,D90頭上是云彩,并非烏云
所以,這次試駕后的主要任務與其說是通過我來認知表象的D90,不如說首先認識D90的背后,這才是頭等大事。

D90的地基是怎么打的?

地基不僅涉及D90,也包括大通的發展思路。為什么這么說?分析一下。我們現在有wey、領克、傳祺、觀致、蔚來等,都在向上走,好事。但絕大部分只能用“以大欺小”、“以新代舊”的方式,大是目前自主品牌不得已而為之之事,高配價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之事。大通同樣如此。

稍微不同的是,我篤定大通這個國內乘用車新品牌的新產品定位打得相當準。首先,它先出受市場追捧的SUV。話說這有什么稀奇,中國缺SUV嗎?
一點也不缺,目前市面上幾乎什么級別的自主SUV都不缺(當然價格上還是有很大局限范圍的)。但就在這擁擠不堪的SUV競爭領域,大通出擊了一片藍海。

這片藍海就是越野能力+空間巨大,能否加上互聯,我不確定。先穩住公路性能,再加上以上附加值,的確打得準。首先且不說城市SUV我們缺不缺,至少上汽自己就不缺,本身有榮威和名爵,沒有理由再讓大通再淌這渾水,即便造個大個頭的SUV。
所謂車型多了,就能形成集團,同時也必須體現差異;所謂戰術多了,就能形成戰略,同時也必能形成戰斗力。

上層建筑表象是那么回事嗎?

地基有了,上層建筑意思就是作為車本身,產品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是的,上汽想要的是不同,大通自己也揚言:“換個活法”。很容易理解,但換湯藥太難了,大通能做的就是湯還是SUV,藥呢?還是上面所說,這個藥要做到真就足夠了。

關于車身尺寸以及其它基本數據,下表可以滿足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出,足夠大,足夠實用。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數據,比如后備廂容積,由于是C2B個性定制(目前的火星版、海王星版只是目前訂車用戶選擇配置的大體描述),有1+2、2+2+2等等8種座椅變化,所以后備廂容積并無具體的數據。
上汽大通D90

上表肯定不足夠說明D90的不同,那么再看下一張表,肯定不那么完整,但的確是我從廠家獲得的全部信息。
當然,非承載車身不用多言,但四驅系統需要多說明一下。D90不只有后驅,還有四驅,不只有四驅,還有兩種四驅形式:分時和適時四驅。就從這些點來看,的確是獨一無二的設定。而很多人對D90感興趣很可能與面對當今的演藝圈類似,明星小鮮肉不缺,但大家多么渴望“man”一點的演員。

稍微說明一下。2.0T發動機在此叫NLE系列(New-Large-Engine),在G10也使用,但上汽不是有我們熟悉的MGE系列嗎?
沒錯,NLE來源于MGE,但經過了改進,比如機油口的位置。邦奇變速箱其實也不陌生,這個品牌屬于比利時,而大多數國產品牌使用的南京邦奇變速箱,主要是其CVT產品,D90的6AT來自于法國工廠。
詢問后知道為何不選擇“大廠”愛信,有兩個原因,一是無法實現Start-Stop發動機智能啟停,在目前的政策條件下,且不論Start-Stop多有效,沒有它對于大通這樣的“新手”會非常被動,數據不漂亮。另外一個因素是,愛信有太多的客戶,對大通的重視程度與NLE發動機匹配結果還是很有關聯的,了解。

看發動機罩,感覺是橫置,但其實真的是縱置結構
另外,適時四驅也可以選擇來自德納的差速鎖,選裝價為3000元,至于天合、斑馬和以色列的Mobileye,我們也都熟悉,不再一一敘述了。對了,驚異地看到21寸輪胎用的馬牌MC6,這可是剛剛上市的產品。
其實以上羅列并非為大通D90撐門面,只是覺得我們有必要知道它的底氣有多少而已,而更重要的是采用這些供應商后,整體匹配和磨合效果如何,這才是重點。當然,我也必須說明,D90的ESP使用博世的9.1版本,而目前已達到9.3——領克01就高調表示用的是9.3版本。

四驅系統選裝價格為1.8萬元,假如不帶圖中的全地形智能功能為1.5萬元
文章到這里,只解決了一部分問題的答案,最關鍵的其實和四驅能力沒有太大關系,公路能力如何才是D90能否獲得市場的關鍵。這是第一步,然后我們才會考慮C2B的配置選擇,才會對用四驅與否產生興趣——它們都是后程發力的因素。

公路駕駛,還真不像試水


跑個題,這張圖片最能體現一點,D90好高啊,于是相對感覺車身有些窄
前文已經透露了對于D90駕駛感受的認可,是的,雖是第一款乘用車,第一款SUV,但僅僅幾公里后,我感覺D90還真不像之前許多車型那樣在試水,大通在玩真的,D90“少年老成”。我想過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瑕疵,比如雖是法國進口但并沒有太多品牌說服力的變速箱,比如3000轉才有扭矩平臺的2.0T發動機,等等。

開D90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費力。車身龐大,但雖然在狹窄的山路中,卻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而這與油門響應有極大的關系。
必須說明,我不會說2.0T的發動機對付2噸的車身,動力有多充沛,推背感有多強烈,這肯定是胡謅。不過,的確要承認,雖然3000轉才有扭矩平臺,但無論起步還是在2000轉之時,你都不覺得動力缺乏。大通沒有在數據表中明確扭矩區間,是有些“杞人憂天”了。

是啊,當看到這個龐然大物,當然不會激烈駕駛,但隨著里程的累積,越來越發現,在各個工況下,動力系統都稱職地提供能量。后來發現發動機轉速還變化相當靈敏,2000到3000乃至再往上,指針運動沒有你想象的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油門響應真感覺不到是輛5米的大家伙。
最重要的是3000轉時,當噪聲以及動力告訴你上扭矩了,也并沒有出現渦輪突然介入的突兀感,加速相當線性。甚至在入3000轉時,你可以輕松含住油門,而車身保持穩定,發動機保持動力釋放的態勢,隨時等待你的新指令。在這一點,頗有些自然吸氣的氣息,但卻有渦輪的功效。

駕駛起來遠沒想象中那么需要照顧油門和擋位,只是眼中內飾設計略微眼熟
是不是有些夸張,恩,我承認我可能將D90的初始認知放得有些低,但動力爆發的流暢性讓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在快速超車時,還是會有所猶豫的,但只出現在第一次,而后就不會那么猶豫,不是說對動力的強力信心,而是對加速能力的快速熟悉。

你想讓這款6擋自動變速箱有何種表現呢?當然是平順第一,ok。沒有問題,這臺變速箱就如同轉速表一樣,你可以極少關注它的存在。升擋挺勤快,但不會干擾你的其它意圖以及舒適感。降擋呢,其實如果不是極其嚴厲地需求,降擋速度也完全可以接受。
我真的對這套動力系統的成熟性倍感滿意,特別是法國邦奇變速箱,照這個表現,沒理由其市場份額是這種狀況啊。注意,成熟性是針對D90這樣的定位,而非地板油的評判規則。
更改模式后,發現在eco模式下,加速時油門要探深一些,但同樣扭矩釋放不突兀;auto模式是符合D90駕駛心態的最佳選擇;sport模式下,加速能力是提升了,但同時車身反應卻沒那么輕松愜意了。

這次試駕沒想到會有如此多的山路,然而即便在這里,我的確對sport也沒什么興趣。一方面車身實在龐大,其次就是轉向系統了。我不太理解方向盤為何要設計的如此具有運動感,平底著實沒有必要,似乎刻意了。另外,方向盤的圈數有3.3圈之多,這是為越野性能的考量,但的確在打方向時,胳膊的干涉會讓你放棄過彎的快感。
實際上運動設計的方向盤也不是花瓶,EPS的轉向就有液壓助力的感覺,而轉向阻尼感也同樣如此。我覺得D90不必追求動感,動力系統與定位非常吻合,那么轉向可以更輕松愜意一些,假如圈數是個硬指標,那么路面反饋可以更“缺乏”一些,同時阻尼可以調小一些。我也不介意,這有些“吹毛求疵”,但大通在設計D90時既然這么用心,吹毛求疵才是對它的真愛。

對于駕駛能力,大面上真沒什么可抱怨的,只有突然的驚奇。于是你的心思免不了就會往細節上去琢磨。還是方向盤,拇指位置的縫線可以更為細膩一些,從駕駛者的角度出發,手感略微有些遺憾。在完成試駕后,對方向盤上的快捷鍵又是一通操作,邏輯性還可以,對中央位置按鈕還能上下操作也有些驚異,但真心希望按鈕設置能再老練一些。

了解D90,看來還需要一篇文章


面對這輛受人關注的新車型,可說的實在太多了,我發現一篇文章很難說完,不過大體情況已經交代完畢,剩下細節踢車幫會后續跟上,一定的。
比如越野能力,由于在試駕前一天的大雨,導致道路中斷,所以所謂越野體驗只能是上圖所示,而這且不說四驅能力,對210毫米的離地間隙也沒有任何挑戰。唯一可說的是,適時四驅最大前后分配比是50:50;當然還有眾人矚目的油耗表現。

第二排座椅空間不是問題,座椅必須能前后移動,但看到那巨大的側窗了嗎?

第三排座椅得益于天生的車身尺寸,真心有優勢,記憶中僅略輸于途昂而已


試駕車為2+3+3座椅設置,后備廂空間一眼明朗。不過我想說說第一排的頭部空間有些遺憾,因為座椅高度有些高,雖然帶來了無敵的視野,無比清晰的車頭定位,但車頂有那么一些壓視覺,而嘗試后發現調節范圍應該可以增大一些。另外,第三排右側座椅不如左側舒服,為何?因為右側第二排座椅底部有個突起,它影響了三排的腳部安放,而左側則沒有后顧之憂。

也非常遺憾沒有試駕手動擋車型,我倒覺得價格因素會讓人對它感興趣,這么大的車6MT是種什么感覺呢?
另外,在駕駛中,既然整車基礎相當不錯,我還希望選裝件中能提供撥片(有些詭異,但的確是6AT真合心意)、HUD,還有空氣懸掛以及更有品牌力的音響,想來假使D90銷量好,應該會有的,而這才是C2B嘛。稍微提示下,D90的空調配置有點意思,因為要么是手動,要么就直接三區啦。

寫在最后


目前據廠商告知,D90的訂單為2400多輛,在C2B的模式下,還真有那么十幾單有人選擇了牛X的1+2座椅配置。我想這就是潛在需求的證明,當然,這對生產管理系統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D90的表現讓我對大通這個陌生的品牌突然有了好感,而C2B也許不是大通厲害,是上汽厲害。然而也必須說明,態度歸態度,未來歸未來。大通D90會火嗎?其實就像每一個生命一樣,誕生有實力,而你也必須承認,成功也要靠運氣。

聽說未來,大通的第二款車會是出自D90平臺的一款混型車,當然它會小一些。我突然覺得上汽的局布的不錯,大通自己也想的挺清楚,而且,大通的logo還真像一個漢字。